01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时代背景
在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全面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化水平,已然成为诸多地区与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国际交往中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目前,世界范围内已形成了若干各具特色的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其中尤以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新加坡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为代表。这些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在带动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吸引国际尖端人才以及推进科技进步等方面都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在紧紧把握时代潮流与全面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要求下,我国也在持续探索国际交往中心的建设之路。
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国内最早开展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城市。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就提出要将首都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交往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交往中心一直是北京发展战略的重要着力点。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调研北京时提出“四个中心”的定位指示,要求以“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将北京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2017年,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调研座谈会上强调,“必须超前谋划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2019年,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领导小组成立,由市委书记蔡奇担任组长,市长陈吉宁担任第一副组长。截至目前,领导小组已召开两次全体会议,重点部署了优化涉外服务环境、加快国际组织落户、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优化国际教育资源布局、健全国际医疗体系、建设国际人才社区等方面的工作。
02提升首都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全球竞争尤其是中美竞争的加剧已经成为国际形势的重要特征之一。特朗普上任后,美国更是从贸易、科技等多个领域对中国实施了制裁,成为了中国发展道路上面临的极大挑战。而2019年末爆发的新冠大流行危机,不仅对全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威胁,更是在相当程度上重创了全球贸易和供应链体系,各国几乎都未能幸免。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都正经受着“全球停摆”带来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考验。
或许,我们正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经济、社会、文化与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是如此普遍;但同时这似乎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世界互联带来的风险和威胁正加速席卷全球。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把握以及如何把握发展主动性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就显得愈发重要。今年5月14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双循环”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其内涵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要求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情”,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争取对外交往的主动。这为我国破解时代难题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清晰的方向,具有科学的参考价值。而从内涵上看,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与形成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一方面,面对当今世界逆全球化与民粹化趋势的增强,中国应当也必将继续遵循一贯主张,积极倡导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而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是,我国也需要通过继续推进国内供给侧改革,强化内生发展动力,增强在国际合作中的实力与在国际交往中的吸引力。
03建设国际人才社区的价值
围绕新时代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四个中心”目标,2017年7月,北京正式颁布《关于推进首都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并启动了首批4个国际人才社区建设试点项目,此后依据发展需要,又将试点扩大到了8个。目前,在“以人为本,以质量求发展”的建设理念指导下,朝阳望京、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石景山首钢、通州、顺义、怀柔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8个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从全球范围看,一个城市国际化水平的提升与国际人才的聚集是高度相关的,高水平的国际化能够吸引大量优秀的国际人才,而国际人才的聚集本身就代表了城市在人口层面的国际化程度。同时,高密度的国际人才能够为城市带来更多的创新活力和更广泛的要素资源,进而提升城市在经济开放、城市治理、科技创新、对外交流等多个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而作为集聚国际人才、服务国际人才的平台——国际人才社区是进一步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重要载体,也是进一步满足外籍人士、海归高科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引进、交流、创新、就业等现实需求的重要支撑。高标准打造国际人才社区,通过营造“类海外”的宜居宜业、创新创业环境,增强区域集聚一流国际人才的能力,以环境国际化带动产业现代化、高端化,为优化国际人才生态创造有利条件,对北京建设新时代国际交往中心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
04高标准建设国际人才社区的六个维度
最新发布的《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发展报告(2019)》显示,虽然北京在功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外事服务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协调机制、国际组织数量、涉外机制体制等方面的建设成效仍显不足。结合北京国际交往中心的发展路径来看,政府仍需综合施策,从六个主要的维度着手,推动国际人才社区的高标准建设和均衡发展。
NO.1 人才聚集度
建设国际人才社区首先要大力提升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度。近年来,上海、广州等南方城市的外籍人口比重快速上升,据国家外国专家局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在上海市工作的外国人数量达21.5万,占全国23.7%。而根据2019年广州官方统计显示,合法在住的外籍人士数量达到了8.34万。相比之下,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以及重点打造的国际交往中心,在吸引国际人才的力度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一方面要重点增强吸引国际人才的政策力度,积极探索应对国际竞争新形势的人才引进新路径,下大力气拓展引才渠道、延伸引才触角。另一方面,要着力培育城市自身的吸引力,以建设“国际人才社区”为抓手和主要载体,通过提升城市魅力吸引国际人才,在打造“类海外”环境的同时,营造“厚植创业生态、拥抱全球人才”的浓厚氛围,提高北京在全球人才心目中的吸引力。
NO.2 资源联通度
国际人才社区不仅是居住的社区,更是人才发展的平台。因此,国际人才社区建设一方面要着力提供开放的发展环境,立足国际人才的多元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好社区周边已有的各类产业发展平台、产业园区等产业服务设施,搭建面向不同领域人才的开放平台,实现信息共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其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开放环境和充分的资源支撑。另一方面,要积极促进资源要素间的互联互动,围绕人才社区打造符合各类国际人才特质的创新产业园区、众创空间、创新协作平台等,努力联动人才、资金、技术、产业链等多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以完善的激励政策为手段,促进产-学-研融合,激发国际人才的高效创新,将其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追求融入产业链竞争力的提升中。
NO.3 文化交汇度
国际人才社区的本质是小范围的交往中心,汇聚了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国际人才。因此,一方面要积极提升文化多样性,通过种类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如国际文化艺术节、国际美食节等,展现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营造“类海外”文化氛围,在满足国际人才社交需求的同时,更好地展现出城市的文化包容度和丰富性。另一方面,要大力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互动,在多元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形成并加深人才与城市的联系,以空间的开放促进思想的融合。其中,要重点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进社区,以北京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魅力带动国际人才“过中国节,学中国法,知中国情”,通过增强文化认同度,增进国际人才的归属感。
NO.4 设施完善度
国际人才社区的运营维护离不开基础设施的硬实力支撑,因此,首先要加快对现有设施的更新完善,提高覆盖广度,重点落实区域国际性医疗机构、国际教育机构、商业机构、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保证社区内部功能完备、对外联通良好。同时要紧抓“新基建”机遇期,发挥“基建狂魔”的竞争优势,加快推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的建设及应用,提升公共设施、信息网络、产业孵化平台等的智能化与人性化水平,为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球领先的硬件设施配套。
NO.5 服务精效度
国际人才社区的重点在“服务于人”,因此,一方面要加快完善现有服务体系,重点结合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外籍人士的类型特征、工作生活特点等方面,在对国际人才“建档立卡”的同时,制定一套“国际人才社区管理服务规范与标准体系”,提高社区科学化治理的能力,建设科学客观的治理体系,为统一工作规范和标准、统领工作方向提供有力抓手。另一方面要着力推动服务水平升级,深入调研社区管理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积极听取并合理采纳国际人才的各类诉求或建议,合理利用5G、AIot、移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完善服务网络,提高服务“精度”和“效率”,打造高品质服务,通过增强国际化服务能力实现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NO.6 社区安全度
国际人才社区在实现“开放”的同时,也必须保障“安全”,唯有安全得到保障,国际社区才能令更多国际人才安心入驻。由于社区人员的高流动性会带来一定风险,因此要更加详细地了解、摸清、记录驻京国际人才的基本情况并做好备案,以及时更新的信息系统为安全保障,配合社区安保人员的高度服务责任,实现开放和安全的二元统一。
高标准打造国际人才社区—提升北京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步骤
李海龙
20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