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间划分的角度看北京自贸区建设规划

Ripped netting

2020年9月2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及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的通知》。9月24日,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北京正式迎来“自贸区”时代。

此次成立的三个自贸区,各自战略任务和使命目标并不完全相同,作为首都,北京自贸区建设的使命也更加特别,“服务业扩大开放先行区、数字经济试验区”的定位超乎一般城市。

01

“北京自贸区”总体空间划分

规划显示,北京自贸区的建设目的在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对北京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高速发展的服务业和数字经济为北京城市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因此,继续加快打造服务业扩大开放先行区、数字经济试验区,着力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既是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提升自身优质资源整合效率,向“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迈进的要求。

从当前规划看,北京自贸区规划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北部科技创新片区(31.85平方公里)、东部国际商务服务片区(48.34平方公里,含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5.466平方公里)以及南部高端产业片区(39.49平方公里)。具体划分如下图所示:

北京自贸区区域划分 

此次北京自贸区的建设范围区域并不局限在五环以内,而是涉及到了海淀、朝阳、昌平、顺义、通州和大兴六区。将六环的区域发展纳入北京自贸区建设的整体布局,对有效疏解北京五环内的人口、交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也让更多人对六环地区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北京自贸区根据各区已有的建设资源和基础设施划分了三大功能区,搭建起了以科技创新、国际商务服务和高端产业为主要支撑的的发展布局。从此次划分的范围看,每个区域的建设定位和目标都充分依据自身优势,区域间相互融合扶持,充分体现了空间区域划分的意义。

关于空间概念理论

法国思想家列菲弗尔是最早系统地阐述了空间概念的学者,在他的观点里,他认为空间并非是社会关系演变的静止“容器”或平台,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它产生于有目的的社会实践。空间和空间的政治组织表现了各种社会关系,但反过来又作用于这些关系。在城市的空间规划中,经济、政治和文化紧紧相连。

空间划分已逐渐成为现今国际城市规划的主流方式,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服务业和数字经济是目前所拥有的两张王牌,划分的三个区域也是根据各自的优势特色进行了集合,在北京自贸区的空间划分之中,科技创新区、国际商务服务区和高端产业区各自集合了北京的资源优势,为自贸区的建设奠定了优质的基础。

02

科技创新片区:

数字经济、科技创新

从规划看,科技创新片区总面积31.85平方公里,范围包括海淀区中关村翠湖科技园、永丰基地和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区域。科技创新片区的建设重点在于科技产业,将中关村科技园和生命科学园这些科技产业发展成果显著的区域纳入科技创新片区也是其战略规划的第一步,未来科技创新片区的发展重点在于信息技术、生物健康和科技服务这类产业的发展,新兴产业对于提升综合国力具有显著的作用,科技创新片区的建设重点在于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等新兴产业,北京自贸区将这些区域的科技资源优势进行结合,为的是打造成一个数字经济试验区、全球创业投资中心和科技体制改革先行的示范区;而按照目前的划分来看,科技创新片区中拥有了中关村科学城区域,涵盖了永丰基地、翠湖科技园和周边的一些可利用的产业基地,它们发展多年,园区内积累了优秀的人才和新兴产业管理与发展的经验,拥有着显著的科技资源优势。

科技创新片区划分 

科技创新片区的资源

在目前所划分的几个区域中,科技创新片区拥有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科技和人才资源,其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作为国家级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高科技产业的创新基地,是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集聚承载国际高端要素,引领城市对外交往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利用区域优势资源进行联动,是有效实现空间区域功能必然要求。科技创新片区的发展,主要在于利用片区内的高新技术、数字科技等资源,重点发展生物健康类的新兴企业,依托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技术和人才资源基础优势,有效吸引实力雄厚、发展前景广阔的国内外企业入驻,建立起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平台。此外,这些年中关村作为北京乃至全国科技产业发展的标杆,在科学合理布局产业板块,有效集聚科技、人才、政策和创新资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科技创新片区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03

国际商务片区:

数字贸易、国际服务

除了在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服务业也是北京的一张王牌。数据显示,北京服务业占GDP比重超80%,居全国首位。手握服务业的“王牌“,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先行区”的建设定位,意味着服务业开放和服务贸易发展将在我国未来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北京则要“做好榜样、带好头”。

在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格局中,服务贸易始终是短板,我国在世界服务贸易中长期处于逆差,出口和进口长期以传统的旅游、运输等行业为主,技术知识型的部门的贡献较弱,此次北京自贸区建立国际商务服务区,就是将着力改变现有的服务贸易模式,为我国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打开新窗口。

从规划看,国际商务服务区将围绕打造临空经济创新引领示范区,充分利用现有区域优势在,重点发展数字贸易、文化贸易、商务发展、医疗健康和跨境金融等产业,与另外两大片区充分联动,共同促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国际商务服务片区

国际商务服务区中包括以首都国际机场为核心的临空经济区28.5平方公里、金盏国际合作区2.96平方公里、北京CBD区域27.83平方公里及以运河商务区和张家湾设计小镇双核驱动的副中心大区域10.87平方公里。

#临空经济区  以首都国际机场为核心,涵盖天竺综合保税区、新国展、金马工业园等在内的临空经济区是我国临空经济的引领示范区。其中,位于临空经济核心区内的天竺综合保税区,集口岸通关、出口加工、保税物流等功能于一体,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空港型综合保税区,在北京对外开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CBD区域 是国内众多金融、保险、地产和网络等高端企业所在地,汇聚了丰富的国际化资源,国际传媒机构、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国际金融机构在这里扎根发展,在未来有望成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国际金融产业为龙头的国际金融功能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国际资源的融合使CBD区域发展国际商务潜力巨大。

#金盏合作区  位于第四使馆区周边,主要立足打造国际交往中心新亮点。

这些区域纳入国际商务服务片区后,将充分利用各自拥有的优质、前沿的国际资源,发展数字贸易、文化贸易、商务会展、医疗健康、国际寄递物流、跨境金融等产业,提升国际服务规格和能级,打造国际服务贸易主平台,为服务业扩大开放先行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04

高端产业片区:

国际高端、新兴产业

高端产业片区将重点发展高国际金融、文化创意、生物技术和大健康等高端产业,逐步建成科技成果转换承载地、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和国际高端功能机构聚集区。将有利于片区内企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形成完整的科技产业链,促使资源、产业和企业之间产生集聚效应,提升北京对全球创新资源的集聚、整合和配置能力。

高端产业片区 

高端产业片区包括大兴国际机场西侧可利用产业空间10.36平方公里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7.83平方公里。

从内部划分看,高端产业片区同样是利用已有优势禀赋实现与其他片区的联动发展:

#大兴国际机场  大兴国际机场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根据相关规划,在未来将打造成为世界级航空枢纽。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北京享有双重优惠政策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独特政策优势,园区内新兴产业也已获得长足发展并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促成跨国技术转移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05

区域划分总结:

集聚资源、整合发展

北京作为首都,是全国的风向标,北京自贸区将为全国范围内的自贸区建设树立标杆,引领各地自贸区建设向深层次迈进。从区域划分看,北京自贸区的三大片区各具特色、各有使命,通过对既有国际国内资源的整合和对现有政策优势、产业基础、发展经验的充分挖掘利用,在提升建设效率的同时,有效节约了建设空间,盘活了现有资源,挖掘了发展潜力。特别是各片区内的传统优势产业,将为片区建设提供资源基础和宝贵经验的同时,焕发新的活力。从选址布局看,此次北京自贸区建设主要位于六环区域内,这将在缓解五环内的交通、人口压力的同时,有效带动六环及周边城市的发展。

在整合资源和区域优势助力北京建设的同时,通过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带动京津冀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构建服务京津冀、辐射全国的陆海空口岸体系,也是建设北京自贸区的意义之一。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主任杨开忠说:“中国将北京自贸试验区放到了整个京津冀高水平开放平台的位置上,其肩负着带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的使命。”

北京自贸试验区的设立使京津冀地区实现了自贸试验区全覆盖,北京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产业,天津重点发展高端制造、港口物流等产业,河北则侧重于重工制造的发展与非首都功能的承载。未来,三大自贸试验区将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北京为龙头,带动天津、河北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对外开放层级,实现京津冀联动高效发展。

北京自贸区的“揭牌”是历史性的一个时刻,依靠已有资源的集聚,搭建起中国对外贸易的示范窗口,北京自贸区的整合式空间发展,未来可期。

作者